低利率下的保险新挑战

2015/11/18


  在霜降节气到来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自同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尽管降息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次的降息却引来了国内媒体关于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的讨论。是否真的进入负利率时代,官方和业内人士各有说辞,不过,在当前经济增速破七,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以后,在长期内保持低利率水平恐怕是中国金融和经济体系面临的新常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双降的同时,央行表示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意味着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已经基本走完。在低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保险业也将面临一场深刻的调整。

  资产端:

  短期受益,长期面临挑战

  基准利率是市场上一切资产定价的基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尽管近两年来权益类投资和另类投资的比例增加,但是资产配置的主力仍然是以债券等固定收益为主,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大部分归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资产。债券收益率下降将导致这部分存量债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上升,因此资产升值带来净资产受益。

  以上市公司为例,券商分析师预测,根据2014年年报披露数据测算,如果利率下降50BPs,可供出售债券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将带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净资产分别提升2.35%、0.94%、0.79%、1.14%。

  从权益投资来看,降息往往会对股市形成利好,但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权益估值,还要看各家的投资能力以及市场上涨的后劲;就非标资产来看,多以期限较长的债权投资计划为主,且大部分收益率一般与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挂钩。因此降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权计划的收益率。但是这两部分资产在整体资产配置中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影响有限。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长期的资产配置。伴随市场利率的下行,新增投资资产收益率下降会对整体投资收益率形成下拉作用,保险投资收益率趋于下降。负债成本因为成本刚性而保持,这样将导致保险公司获得利差的能力可能下降,甚至会出现利差损的情况。“保险公司在研发新的产品,调整预定利率假设,以及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方面,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所以这个影响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显现出来。”惠誉香港保险分析师joyce huang认为。

  在这一方面,早已进入负利率时代的欧洲保险业的经历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借鉴。“欧洲是世界保险业的重镇。国债资产几乎零收益,每年的保费开支却不因此而减少,欧洲QE对保险业的冲击巨大。保险业被迫离开传统的投资领域,寻求更高的收益,这已经是大势所趋。”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认为。事实上,欧洲央行的QE推出后,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占据主要配置的政府债券利息率开始进入负值区间。

  负债端:

  产品结构需调整

  一直以来保险业产品都很注重投资属性,而保障属性不足。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保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业内,更多的是来自于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超过同期银行储蓄的收益率,因此保费增长迅速。但是近两年,随着银行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已经渐渐突破了利率管制的约束,当下利率市场化更是已经走完了全程。因此,保险业深切感受到了来自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冲击。

  保监会自从2013年开始,在持续推进了传统人身险和万能险定价利率市场化之后,于不久前实现了分红险的费率市场化改革。从寿险业来看,费率市场化之后分红险定价利率在2.5%-3.5%,传统险定价利率3.5%,万能险保底收益率1.75%-2.5%。

  “这次降息存款基准利率下降25个基点,并取消浮动上限,若考虑上浮1.2-1.5倍,一年期存款利率将普遍在1.8%-2.25%。保险公司目前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遍维持4%左右的水平,相比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有明显优势。”海通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

  事实上,从过去一年的多次降息来看,在降息周期下,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确渐渐为保险赢得了相对优势,比如,近两年内业内崛起的新星诸如安邦、国华、天安等都是凭借储金型产品占得先机,甚至连人保也加入了这一队列。储金型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投资属性更为明显。

  以储金型产品为代表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的热销,在短期来看,对保费增长是个好消息。但是业内分析师预计在低利率环境下,行业的净投资收益率或收窄至4.5%-5%之间。虽然在新的偿付能力监管准则之下,行业内各家公司面临的资本压力应该不会骤然增加,但是保险公司的确应该做好产品结构转型的准备。分析师建议,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需要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推动医疗健康以及保障类产品大发展,以做好资产负债匹配。



标签: 低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