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内地销售额达211 亿元占总保费21.7%

2015/12/09

香港保险内地销售额

       蛰居香港多年,午餐时间见惯了内地同胞挤满香港铜锣湾狭窄街道的场景,对尖沙咀广东道上奢侈品店前排起长龙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每次去深圳出差时,我都要给朋友或同事带两罐婴儿奶粉,次数多了也觉得这是平常之事。然而,最近,看到内地同胞在香港某保险公司位于香港九龙的营业场所里经常排起来的长长队伍,我还是被震撼了。

 

近年来,内地同胞赴港购买保险已成风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自2005年开始统计“内地访客”来港购买保险的数据,2006年,“内地访客”在港共购买了21272张保单,占2006年香港新售的百万张保单的2%左右;2014年,香港新售保单共计约104万张(这对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成熟保险市场而言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其中“内地访客”共购买了近16万张保单,占比15%。2015年前三季度,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新造保单保费为211 亿元,占比总保费的21.7%。

 

不到10年间,“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从2%到20%提升了近10倍,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2015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来港购买的保单数较2014年同期增长约66%,远远高于内地保险市场的和香港本地人保险市场的增长速度。

 

中国保险行业供给侧改革

 

满屋排起长队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游客,让我联想起近期的财经热词“供给侧改革”,中国保险业如同中国奶粉业乃至中国整体经济一般,都亟须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

 

中国的改革往往都是倒逼成势的,中国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也由该行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外部的经济金融变革所强烈驱动。

 

首先,从保险行业内部看,长期以来,中国保险业被严管严控,保险产品端2.5%的定价利率上限以牺牲客户利益为代价,通过限制竞争的方式,帮助整个行业化解了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的巨额利差损问题。保险资金投资端也长期被严格限制,可投资产类别有限,风险保守可控。负债、投资双轮驱动的中国保险业在监管的庇护之下得以以低风险的方式快速做大,却难言做强。

 

从行业需求侧看,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攀升和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逐步壮大,风险规避的需求和支付能力都相应大幅攀升,内地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赴港购保的“内地访客”数量急剧上升,都是例证。从行业供给侧看,中国保险业的产品结构长期以来严重失衡,分红、理财型保险产品占比畸重,保险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专业能力、和服务价值不被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同,不时引来重量级的“吐嘈”。

 

其次,从行业外部的经济金融变革看,中国整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市场化改革也让保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十分迫切。国际贸易“入世”、人民币“入篮”、“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等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体经济和金融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保险业当然也会带来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以人民币刚刚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批准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为例,2016年10月1日后国内居民境外配置金融资产、赴港购保、乃至全球购保的便利性将逐步提升,对境外更高品质的金融、保险、理财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大,如何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通过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更人性化、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把国内的富裕和中产阶层客户留在国内,满足部分中高端客户对海外资产配置和高品质保险和理财服务的需求,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内地访客”来港购保蔚然成风,见微知著,结合中国保险业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中国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颇为紧迫。

 

其实,如同中国经济早就已经开始了供给侧改革一般,中国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早已拉开了帷幕。只是 “赴港购保”的“内地访客”数量短期内急剧攀升,人民币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大精英货币,这些情况都表明,中国保险行业外部形势发展迅猛,已然形成倒逼之势,保险行业供给侧改革亟需提速。

 

首先,解铃还需系铃人,从供给侧监管的角度看,随着新一任保监会主席的上任,2011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的监管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保险监管改革思路,实质上就是要以市场化为目标,在放开供给侧监管的同时,通过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管控好行业的整体经营风险底线,促进保险行业高速优质发展。

 

随着近年来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如取消2.5%定价利率上限等)、投资限制逐步放开等一系列监管改革措施的实行,随着2016年保险偿付能力第二代监管系统的正式实施,中国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监管阻力将被逐步清除,目前保险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也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初步显示了监管改革的成效。

 

然而,中国保险业的市场主体长期在严监管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同质化竞争,短期内打破路径依赖,全面提升供给质量诚非易事,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客户服务、营销培训、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诸多可以提升和改善的空间。

 

香港保险行业的优势,那些值得学习

 

从保险产品方面来看,香港部分保险公司的一些以美元计价的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和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和国内类似产品相较而言,确实具有一些特色,能较好地满足中高端客户对高保额保障、海外资产配置和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借鉴。

 

从客户服务和营销培训方面来看,香港的保险业毕竟经历了更长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粗放发展的阶段,其销售代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客户服务能力都相对较高,保险营销培训相对而言更为全面和专业,在消费者心中的行业形象并不负面。而大陆保险行业长期通过高增员驱动高业绩,保险营销员队伍大进大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销售代理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获得高品质保险服务的可能性相对较底。

 

 

近年来国内诸多保险公司都展开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打造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客户群体的专业能力,其实也是看到了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只是对既有经营思路进行全面的转型知易行难,尤其是在当期业绩目标的压力之下,转型和改革犹如给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换轮胎,其难度可想而知,保险公司难免又走老路。近期部分由于保监会简政放权取消了保险营销人员资格考试,保险营销员队伍由一年前的300多万激增到500万,可能就是一个佐证,笔者对此表示担忧。

 

从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来看,香港保险行业里的主要参与者原本都是欧美的保险业巨头,在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经验,而中国保险业初尝监管放松的甜头,风险管理能力在监管的驱动下才刚刚开始建立,故而尚有一定的差距也可以理解。

 

最后,根据中国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势头来看,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中的保险巨头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世界保险业中的保险巨头,中国保险业加大供给侧的改革也就意味着,在中长期内,中国保险业也要有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输出价值创造的能力,一方面在海外为部分国内中高端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海外市场上的能力建设,为国内市场中的供给侧改革提供能力储备和战略发展方向,也为国外客户提供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交易、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诸多国际保险公司的区域性总部的所在地,自然也可以成为中国保险业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

 

总而言之,在香港排长队购买保险的内地同胞,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而香港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参照地和桥头堡。内地保险公司如何借鉴和利用香港市场的经验来驱动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香港如何吸引内地客户资源和内地保险市场主体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都将考验陆港两地保险监管方和市场参与主体的双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