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读后感想
导读:今天一位武汉的记者朋友在个人号和我聊天,她把某媒体一篇关于”揭秘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的文章转给我,问我文章所写是否客观。见多识广的记者朋友尚且不了解,看来今天还是要再谈谈这个问题。
我告诉她,该媒体对于香港保险的表述基本是客观的。她困惑地说,既然香港保险这么好,为什么国内保险公司的人要说香港保险不靠谱呢?
我简单地回答了她几个观点:
第一,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靠谱的,虽有破产风险,但风险极低,这也是我们必须去承受的风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国外的保险公司生存已经一百多年,不可能因为内地居民买得多了就破产;国内的保险公司亦然。
第二,一切回归到需求层面。并不是说香港保险或新加坡保险都好,如同进口药未必好一样。如果经过我们的保障需求分析,你的寿险保额需求只有二三十万,绝对没有必要去境外买保险;但现在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二三十万的保额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药本身没有好和坏,只有对不对症。
第三,境外保险为什么会便宜这么多?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我的文章中有详细解释:香港是全世界安全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发案率之低排名世界前列。香港医疗制度健全,也为其加分不少。因此,世界再保公司对香港的评级非常高,基础保障费率非常便宜。而中国的安全指数和医疗制度,大家都很清楚,费率当然会高。
至于为什么国内保险公司说香港保险或其他境外保险不靠谱,我想,A药厂的医药代表说B药厂的药不好,国产药的医药代表说进口药不好,进口药的医药代表说国产药不好。。。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吧,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才需要医生来判断需要用哪种药,对吗?
最近也有不少亲也陆续问我这个问题,这儿一并作答了。
不断有朋友在问,我所谈的保险产品的性价比,为何如此之高;也不断地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文章,为何香港保险性价比上优于国内保单。
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将从精算角度进行分析,让大家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给出在香港和在国内买保险两套不同方案。
第一,监管环境不同
国内的保监会喜欢“大包大揽”,而香港的保险监管机构是“抓大放小”,只管两件事情:一是诚信、合法经营;二是偿付能力。
国内的保监会管什么呢?保险公司计算费率的依据,也被列入监管范围;甚至连险种的分类都要按照保监的条条框框来设置。
前段时间,很多粉丝朋友就跟我说,国内找不到单卖的重疾险。事实上,并非找不到,在许多06、07年之后成立的健康险公司大都有此类产品。关于重疾险单不单卖,这儿还有一个让业界很无奈的典故。
在国外,大多数单卖的重疾险,自然而然包括死亡责任(即寿险保障),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重疾险一般较贵,会消耗投保人较多的财务资源,如果受保人因非重疾原因死亡,而得不到理赔,显然是不人性化的。所以,在中国引入重疾险时,也是这样考虑的。
但是,中国保监看到这样的产品申报,批复是:含有寿险责任,就应该分到寿险;含有重疾责任,就要分到健康险。你一个产品,即有寿险责任,又有健康险的责任,究竟怎么分类呢?
无 奈,业界不得不把一个产品分为两个产品:主约为寿险或一个两全保险(死了也赔,没死到一定期限把保额返还);而附约是一个重疾险。主约和附约不可拆分,不可单售。例如友邦的“守御神”、“守护神”,当年ING的“家庭支柱”等。其实这些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单卖重疾险。(奇怪的是,人寿的康宁系列产品却不 需要受此限制,这可能是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非国民待遇?)
再 举一个例子,稍有保险常识的人都了解,给未成年人买保险,保额不能超过10万元。这种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道德风险,即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死亡 保额太高,可能会导致极端情况(指的是一些没有底线的父母),这在保险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时致今日,大多数发达国家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方式是:孩子的保额不得超过父母的保额,有的地区是不得超过父母保额的一半;如果有多个孩子,给一个投保,必须大家都投保。这些措施,已经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
所有海外地区限制孩子保额的,据笔者所知,只有多年之前的台湾(现在没关注过了)。只能“恶意揣测”,台湾的保险法也是中文的,所以“借鉴”起来比较方便。
正是在这种教条的监管模式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都大打折扣,产品的同质化都极为严重(所以,有的亲问我,推荐几个国内的保险产品,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都大同小异,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差不多了。)。大家看到的都是同质化产品的不同包装而已。
在香港,由于监管机构的抓大放小,保险公司往往更有活力,盈利能力远远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因此产品设计更为个性化,例如笔者所提及的“防癌险”,就是AXA(国内“工银安盛”的外方股东,安盛集团)去年下半年刚刚推出的产品。该公司的重疾险设计,一直在全亚洲引领潮流,其他公司望尘莫及,而国内的“工银安盛”的产品设计却平平无奇。
第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虽然香港的黑社会片很出名,但是香港却是全世界安全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发案率之低排名世界前列。香港医疗制度健全,也为其加分不少。因此,世界再保险巨头对香港的评级非常高,基础保障费率非常便宜。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保险公司的费率,往往是以再保险公司的费率为底价的,甚至连承保条件都要受再保险巨头的影响。例如笔者曾经服务过的ING集团,收购国内的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之后,立即将“续保终身”的医疗险在大陆停售,原因是再保公司对中国的安全指数极不放心。
事实上,大陆的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有保证终身续保的保险产品。什么是“保证终身续保”?即保险公司如果承保你一年的终身保障,今后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变化,只要你肯终身交保费,保险公司就承诺终身提供医疗保障。
同 样是ING集团,我太太就是以大陆人身份,购买了其旗下的保证终身续保的保险产品(现在ING已经被李泽楷旗下的富卫人寿收购)。可以说,在发达国家买保险,医疗险没有不保证终身续保的。因为医疗水平不同,大陆的医疗险保额普遍非常低,住院险一般为2-3万元的报销额度,不够我太太买的一个零头(目前国内的住院险的额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客户心态不同
国内保险发展近30年,普通消费者从对保险一无所知,开始慢慢有保险观念。国内的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返还”更情有独钟。这导致保险公司美其名曰“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了大量高保费、返还快、还带分红的寿险产品。但国内保单保费高,分红低,且无任何保障致使内陆客户赴港去参与。
举个例子,国内消费者最喜欢的一类保险产品,就是短期缴费,三年五年缴费,第三年开始返还,返还终身,外带分红,保费灵活,复利滚存的外赴身故赔偿的保险计划。例如,保诚热销的“隽宇计划”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香港保险公司,除了退休金保险之外,极少这样的产品设计(除了银行渠道)。
更可悲的是,大陆的此类产品收益,按照科学的计算,都赶不上一年定存,但在保险公司巧妙的包装下,客户却趋之若鹜。
为什么在香港银行仍然会有客户购买此类产品?香港银行近乎零利率,保险公司给出的收益当然比银行存款高,最高的是英国保诚的储蓄分红险,所以香港客户以及内陆有这类需求。